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江西将军县的“绿色传奇”——绿色就是财富!
市场动态

江西将军县的“绿色传奇”——绿色就是财富!

来源: 绿色中国杂志社 作者:王珊子 刘厚锋 日期: 2006-7-16 10:30:43
    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昔日,这里以孕育彪炳史册的54名开国将军而演绎红色革命的神话;如今,这里因实现从“江南沙漠”到“绿色银行”的转变而演绎绿色致富的传奇。这里,就是以“将军县”美名享誉国内外的江西省兴国县。

    怀着对将军故乡的向往和对绿色银行的期待,我们走进了这片红色热土。短短几天的行程,亲眼看到绿水青山带给人们的幸福笑颜,亲身感受这片山水孕育着的绿色财富,心里

    有说不出来的高兴。然而,每当人们接受我们采访时,首先提及的,往往是对当年“江南沙漠”的痛苦记忆……

    江南沙漠“将军县”的伤痛

    江西省兴国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模范县。这里曾为共和国的创立做出过令人惊叹的巨大贡献,不仅拥有23179名烈士,还曾培育出54名开国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县”。

    历史上的兴国县可以称得上锦绣江南。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3年间,兴国县城关的潋江河道,上可通航到兴江乡,下可通船到赣州。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和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山上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调查资料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兴国县80%的山地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面积的59%,其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2%,年均流失泥沙量1106万吨,被带走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远远超出当年的施肥量。水土流失的结果导致全县50%以上山地退化为荒山,绝大部分山地沟壑纵横,基岩裸露,只有一些稀疏的老头松立在山间。当地群众形象地说,那个年代,站到这个山头,对面山上跑过一只老鼠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夏日,由于山体裸露,炙热的阳光直晒大地,鸡蛋放到山顶上不到十分钟就会被“烤”熟……

    听了这些令人瞠目的描述,我们一时无语。为了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情况,记者采访了时任兴国县委书记的钟定清和县林业局长的高承汉。

    钟定清和高承汉都是土生土长的兴国人,他们见证了兴国县从青山绿水到穷山恶水再到绿化致富的全过程。他们告诉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山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全县大小河流的河床普遍淤高1米以上,有的地段高出田面近2米,成了危险的地上悬河。全县三成土地成了“落河田”,常年遭受水害,几乎所有耕地都沦为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农民生活十分困苦。198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2元。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沙逼人退,许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到很远的地方。当时在外面读大学的兴国籍学生暑假回乡说,在他们大学曾听到外地的学生问“‘贫困县’是什么样子”,有人回答“到江西的兴国县去看看就知道了”。江西崇义、上犹两县的社教工作队在兴国目睹现状后说了两句话:“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1980年10月,世界著名水土保持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佩雷拉·查理斯爵士到兴国实地考察后惊呼这里是“中国江南沙漠”,并警告“不恢复森林植被,兴国将要‘亡国’!”。

    听到外国专家的警告,看着眼前这片荒山秃岭,时任县委书记的钟定清连续几宿没睡,“兴国将要‘亡国’”的警告像一根针深深刺进了他的心里。他同当时的林业局长高承汉连夜商议,要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治山、治水、致富”的攻坚战,不能让兴国“亡”在这辈人手上!

    其实,对“江南沙漠”怀有刺心般伤痛的,又何止钟定清一人!

    1980年夏天,原广东省委顾问70多岁的兴国籍老红军舒光彩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永丰乡豪溪村,看到当年依靠树林掩蔽打仗的战地,如今变成光秃秃的山头,而山下的父老乡亲贫困依旧,老人心里十分不安。他在县、乡领导的陪同下,拖着羸弱的身子,走了一家又一家,访了一户又一户,得出结论:家乡的穷根在山上,希望更在山上。于是,舒老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钱来,在当年奋勇杀敌的山坡上建一座“望绿亭”,并亲笔撰联:

    忆当年曾拥葱茏奋起工农举红色一帜,

    为此日还我峭峻重披松柏望绿盖千峦。

    舒老要在光秃秃的沙段上建“望绿亭”的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旮旯山村,人们纷纷帮助添砖加瓦,亭子建起来了,对联篆刻上了。仔细品味着舒老那副对联的内涵,乡亲们领会出这位70多岁老红军的苦衷——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于是,一场向穷山恶水开战的旷世之战就此在舒老的家乡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兴国县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兴国县被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之一;1984年,兴国县所在的赣州地区又做出“十年绿化赣南”的统一部署。从此,兴国人民在当年苏区红色革命半个多世纪后,又踏上了另一条“绿色革命”的遥遥征程,只是这一次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家乡的绿水青山……

    绿色接力脱贫致富的希望

    如果说红色革命事业需要革命人代代相传,那么“绿色革命”事业更是需要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正是这种“绿色接力”,给曾经一度遭受“江南沙漠”之苦的兴国人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换届不换业,一届接着一届干,兴国县各级领导的绿色“接力棒”拿起后就始终没有掉下过。自兴国县的“绿色革命”开始以来,各届县委、县政府都把造林绿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不抓造林绿化的班子不是好班子,抓不好造林绿化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为此,连续20多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他们始终大力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并实行封、造、育、改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上封严与山下节能相结合,全县上下层层抓落实,从不间断。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这是当地群众给重视绿化造林的兴国县各级领导的赞语。县乡领导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早已形成雷打不动的制度,而且务求见效,从不流于形式。其中县领导每年建立一块千亩以上的“县级领导造林绿化示范点”,各乡镇领导每年建立一块200亩以上的绿化点,并且认真抓好后期管护,做到建一块基地,成一片林子。据统计,近20年来,全县建立县级领导绿化基地2.25万亩。各乡镇每年都要向县政府递交造林绿化“责任状”,年终由县政府进行检查验收,并兑现奖罚。群众称赞县乡领导“人虽换了,但植树造林的决心没有换,绿化致富的蓝图没有换。”

    “各部门齐抓共管促绿化”是兴国县“绿色革命”的显著特点。县委、县政府领导认识到,绿化致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绿委和林业部门的责任,还涉及各个行业和部门。为此,县里明确提出,全县绿化致富工作以绿委和林业部门为主,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为了把任务落到实处,县领导还对各部门的相关职责做了明确分工:林业部门负责山上绿化及油茶经济林、工业原料林、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建设;水保部门负责水土流失治理;水利部门负责江、河、渠两岸绿化;交通部门负责公路绿化;农业部门负责花卉培育;果业部门负责脐橙等果业开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基层站所的作用,县里还为他们解决了人员编制和经费,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兴国县大力推广容器育苗、芽苗切根移栽等先进实用技术。总结推广了乔、灌、草综合治理模式,即以大穴整地与挖“竹节沟”、撩壕整地相结合,补种乔木阔叶树与播种多花木兰、胡枝子、百喜草等速生草相结合,迅速恢复林地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全县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管护网络,4000多名护林员活跃在山间林地,守护着“绿色家园”。

    在兴国县“绿色接力”的征程中,老红军们的风采特别值得称道。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在县直机关造林基地高兴镇佛子岭20亩缓坡上栽种的马尾松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林子长得特别旺盛,更因为每年到这里种树的不是青年小伙子,而是兴国县著名的红军村里的老人们。

    198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将兴国县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际,兴国县委、县政府乘势号召全县上下参与水土保持、造林绿化。文件摆到老干局的办公桌上,红军村里平均年龄高达70多岁的10多位老红军,不顾县领导一再劝阻,忘记了自己体弱伤残,一致要求划出一块荒山作为老红军的组织生活基地,每星期坚持上山抡锄打穴。

    老红军温盛禄的左腿在长征途中受伤,还有一小块弹片留在腿里,天气一变化就作怪。冬日清晨,天寒地冻,老伙伴们知道温盛禄这时准患腿病躺在床,便瞒着他悄悄地上山,谁知车刚到村口,就看见温盛禄颤巍巍地拄着锄头等在路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军村的老红军只剩下3位,可佛子岭上那块红军林的面积却在不断扩大,越来越茂密。5年间,老红军们植树1.8万余株,使近20亩寸草不生的荒山坡变成了“绿缎子”。

    如今,每隔一段时间,红军村里的老人们就会相约到佛子岭上,看看满目绿海,摸摸当年亲人栽种的马尾松,听听松涛滚滚。令老人们欣慰的是“红军村”的周围,“机关干部林”、“青年林”片片簇拥,形成了方圆几十里莽莽林海……

编辑:木瓜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