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行驶在绿树成荫的章江新区道路上
生态共发展一色
——开展碧水行动,减少污染排放,打造“绿色增长极”
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在做好加法,即增林扩绿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做好减法,落实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环境。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2013年,我市计划落实减排项目67个,其中:水污染物减排项目56个,预计化学需氧量减排量7039吨、氨氮减排量2060吨;气污染减排项目11个,预计二氧化硫减排量1158吨、氮氧化物减排量4578吨。
对违法排污企业,我市环保部门进行严厉整治,实行“一票否决”。2013年,市环保局开展了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情况调查、全市钨钼企业环保情况摸底、氧化锌灰加工利用企业环境隐患排查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
同时,加强重金属污染减排,2013年,我市预计完成落后产能淘汰项目43个,启动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12个、区域综合治理项目1个,完成治理项目9个。
在加强监管、整治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以点带面,启动了全市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综合治理,2014年,将逐步推进。
瑞金市和会昌县打击取缔多家焚烧电子垃圾、废旧轮胎炼油、废旧塑料非法生产点,保护了当地的大气环境。
在东江源头安远县三百山,30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林木繁茂,碧水潺潺。为让东江下游的粤港居民喝上干净水、卫生水,我市加大对东江的环境综合治理,婉拒了270多个对生态有污染的投资项目,对源区全面禁伐。
为使绿水长流,我市常态化排查贡江、章江、东江及支流1公里范围内企业,对污水排放企业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彻底“过滤”对饮用水水源有污染的“杂质”。
加强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我市环保部门积极推进原赣州钴钨公司总厂冶炼废渣处置,对50家省级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固体废物进行申报登记,全面核查了5家危险废物持证利用、处置企业的经营情况,推进了赣南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的建设。
发展为先,生态为重。赣州实现建设与保护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
清流护航振兴路
——建设生态、经济、民生的水利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
2013年,市水利局积极策应振兴发展各项要求,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切实解决我市水利工程效益发挥不好、防洪能力薄弱、水土流失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让水利事业成为一项生态、经济、民生的发展事业。
水生态保护,要从源头入手,从制度入手,从监管入手。
2013年,兴国县在主要供水水源长冈水库流域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大了相关宣传力度,依法全面取缔了长冈水库网箱养鱼作业,集中整治周边生猪养殖户,强化对水库上游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
2013年,我市水利部门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促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落实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政策法规框架体系,加大对涉水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走进会昌县周田镇司背村,村民郑瑞文指着田边宽阔通畅的水渠激动地说:“多亏了新修的‘小农水’,2013年种烟收入将近4万元,晚稻长势也很好。”
老百姓口中亲切喊着的“小农水”就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会昌县,2013年“小农水”已经让近4万名农民受益。
2013年以来,我市实施了章江灌区、长龙灌区、瑞金市沙洲水库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及高标准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实施了赣县、龙南、于都、兴国4县农村河塘整治试点县项目,实施了18个县(市、区)山塘清淤整治,启动了龙南、安远、信丰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在赣县、兴国、于都、上犹、瑞金实施了蔬菜等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2013年9月,水利部相关司局组成调研组来到宁都县,展开对口支援专题调研,随之而来的结合实际、接地气的支持政策让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也更上一层楼。2013年,全市水利投入24.16亿元,其中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得到的上级补助资金达13.2亿元,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保综治保民生
——小流域综合治理,引领生态农业统筹结合、共同发展
山、水、田、林、路交错呼应,看似随意,却经过科学的统筹规划;坡面雨水集蓄工程看似简单,却在拦蓄径流、减少泥沙下泄、改善丘陵山区农林生产条件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让碧水如玉带,村庄似明珠……绿是赣南的主色,这一方水土一方生态,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2013年,我市水保部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振兴发展的赣州护住绿水、净土。
安远县赖坑小流域脐橙果业基地,在果农们的眼中别有一番风致,这里山顶翠柏绿、山腰花果香、山脚高产田,田路相通、渠窖相连、排灌自如,立足荒山治理,打造集生态、经济、科研、种养、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通过把水土保持与产业开发调整、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2013年,安远县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了11.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实施前增加2000余元。
2013年,我市水保综合治理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一方面,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开展了57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6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切实把水保工程当做民生工程去推进,创新治理理念、思路和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水保治理模式和工程建后管护形式,努力打造环保、富农的精品水保工程。同时,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科技项目合作,不断提高我市水保科研监测水平。
综合治理和科研监测的成果,需要相适应的预防监督措施来保护。2013年,我市水保部门以新《水保法》颁布实施两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水保国策宣教,加大监督执法力度。2013年,我市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73个,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98个,查处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案件39起,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000多万元。
201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起飞之年,乘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我市各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3-2017年项目规划。
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2013年,与水保工作获得的资金、项目支持相对应的,是我市水保治理对护航生态建设和民生福祉作出的贡献。水保工程建设和检测、监督,正不断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百花齐放的大格局。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