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赣州市还大力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为确保全市水环境安全和稳定,对章江及支流1公里范围内污水排放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章江、贡江、赣江及东江流域进行环境整治。
同时,赣州市从整治城市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三方面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在中心城区划定了总面积62平方公里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开展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专项行动,去年全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达11580辆。
当前,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地表水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90%以上,赣州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
绿色富民 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春季的赣南大地,到处澎湃着盎然的绿意。山坡上,油茶绿林绵连万亩;田野里,花卉随风摇曳花香扑鼻;大棚内,绿色蔬菜青翠欲滴。我市生态产业发展,因“绿”而焕发蓬勃活力。
在兴国县方太乡宝石村水土保持油茶基地内,成行成排的茶垄随丘陵地势起伏连绵,几名妇女在茶垄间边劳作边谈笑。望着眼前一株株已结出拇指般大小果实的油茶树,林农廖金龙难掩心中的喜悦:“再过3年,这片油茶林进入稳产期后,按照每亩产值26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260万元。”
油茶产业是赣州做足生态文章,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动一笔。如今,我市有油茶林面积230万亩,产油量超万吨,产值达36亿元。一个个油茶果,成为赣州农民的黄金果、致富果。
近年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有力措施。赣州市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增强生态的经济功能和综合效益。围绕林下种植业、油茶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拓宽林业发展新领域、林农致富新空间。
目前,全市各县(市、区)都有主导生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保持了水土,绿化了荒山,生态产业为全市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据悉,2014年实现林业总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纯收入883元。
以人为本 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4月19日,记者行走在章江北岸市民公园,只见两岸绿树成荫、江水碧波荡漾、四周鸟语花香,公园内不少老人、年轻人在这里或散步或跳舞练太极或垂钓闲聊。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喜人景象跃然眼前。
这幅生态文化画卷是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于民的生动诠释,而这一切要归功于赣州市近年来立足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实施的章江水环境治理暨健身绿道建设项目。该项目巧妙结合了生态建设、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生活、体育健身、市政防洪等功能。
去年12月,这一项目获得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既是国家层面对这一项目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和褒扬,也为赣州生态环境建设增添了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来,赣州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探索绿色城镇化道路。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促进生态文明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结合赣州山水环绕的城市形态,保护自然山体,建设有“三江六岸”亲水市民公园、滨水绿色走廊,实施章江两岸夜景亮化等一批景点亮化工程,打造出山、水、人、城和谐共处的山水园林城市,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赣州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座城市追求绿色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歇,目前赣州市正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过程。
推荐阅读:
(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