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2014年初进场,当年4月正式开工,克服了管线改移、船舶迁改、交通疏解、绿化迁改、地上建筑物征迁等干扰,7条匝道和岸下围堰工程按时开工。”郭小龙说,水下立交要施工,要在赣江防洪堤外围设置一道围堰,因为水下立交体量大,围堰的体量就更大。
据其介绍,赣江东岸围堰规模大,轴线长651米,填筑高近20米,侵入江中近316米,填筑方量达70多万立方米,防洪防汛等风险巨大。去年11月中旬,赣江水位抬升,红谷隧道东岸隧道内注满水进行压载,并提前把围堰缺口打开放水。
“赣江水位高,我们的作业面就小一些。但是,工程全部竣工之后,红谷隧道是不会受赣江水位高低影响的,隧道内部能确保滴水不漏。”中铁隧道集团相关人士说。
探访
匝道比普通车道宽 水下疏散大厅清凉宽敞
8月4日上午,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赣江东岸红谷隧道内进行体验。从沿江中大道的匝道往隧道里面走,只见匝道路面宽敞,匝道一侧还有工人在施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入口的匝道,是一条匝道一个车道,但比普通的车道看上去宽。
沿着匝道往里走,走了几十米之后,在左手方向就看到了“水下疏散大厅”的标志。隧道过江段较长,一旦发生拥堵或意外时该怎么办?工作人员说,这个疏散大厅就能发挥作用。
“水下疏散大厅处于水下立交的中间位置,进城方向、出城方向的人都可以通过疏散通道,到达该疏散大厅。”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说,每一节沉管都有一个应急出口和疏散通道,应急出口连着疏散通道。每节沉管对接之后,疏散通道可以直接连着水下疏散大厅。
据介绍,红谷隧道原设计采用双外形匝道形成路网衔接,围护工程量大造价高、征迁范围大、工期周期长,最主要一旦出现意外,线与线之间不能跨线疏散。后来经过优化设计,把主线做成框架结构的基坑,从基坑同时输出4条支线,形成水下疏散大厅,实现进线、出线、跨线无障碍疏散,解决了同类工程单线疏散的弊病难题,在国内为首次。
当隧道内出现车辆拥堵、事故的情况下,司乘人员可以通过水下疏散大厅的救援通道,直接从江底到达赣东大堤上。
“疏散大厅面积达370平方米,如果以每平方米站6个人计算,疏散大厅可以容纳2200多人。”工作人员说,疏散大厅虽然是在水下,但是有通道、电梯与地面相连。
在该大厅内,虽然有点闷,但不热。工作人员说,整个隧道贯通之后,将有通风系统,大厅内不会觉得闷热。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南昌红谷隧道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仅东岸分部就有200多名工人在抓紧施工,E12沉管已经浮运到位,即将进行沉放。据介绍,E12沉管将对接东岸的水下立交,之后再与E11沉管进行对接。
“整个红谷隧道工程今年年底前要完工,之后再进行沥青摊铺、管线安装、道路标志安装等附属设施的施工。”相关负责人说,预计明年6月可以通车。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