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衡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财富。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而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全面小康社会必定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以秀美江西建设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前,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继续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继续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领秀美江西建设,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发展的示范区,使秀美江西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此,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逐级编制建设规划,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和阶段目标,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制度等方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国家战略,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包括先进的生态理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合理的生态消费、完善的生态体制、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体系。
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要立足于我省的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工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长足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完整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加快启动建设一批能够促进生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培育生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生态产业一体化优势。
加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技术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加快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使能源结构适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水资源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推进消费模式绿色化。要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理性消费的理念,使消费者自觉选择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通过政府引导和制度设计促进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推进政绩考核机制创新。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市场机制创新,探索生态经济运行新机制。必须深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水价、污水垃圾处理费、水资源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率;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屏障。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新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及标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严格环境治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及科学、民主的环境决策机制。
推荐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