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8日消息:前不久,兴国县一举拿下了绿化美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200多万盆比利时杜鹃花订单。明年的8月,鲜艳夺目的兴国杜鹃花将盛开在奥运会场。都说“商场如战场”,兴国县杜鹃花产业经历了怎样从无到有再到进军奥运会场的成功发展之路,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找商机选产业
一直到2003年,兴国县还没有人种植杜鹃花。但此时,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花卉市场上,杜鹃花的销售却异常火爆。少数几个跑生意的兴国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产生了回家种植杜鹃花的念头。2003年3月,他们投资20多万元租地22亩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比利时杜鹃花基地。杜鹃花一上市便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这件事引起了高兴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他们组织了几十个农民到全国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福建省龙岩市考察。通过与当地种花大户们的深入交流,大家怦然心动:杜鹃花生产周期短、循环快,一次性投资可长期受益,每亩投入不到1万元,两年后可实现每亩纯收入2万元;当地的土地租金每亩每月高达1500至1800元。相比之下,兴国的土地租金和人均工资都要低许多,兴国的交通更便利、气候更适宜。福建之行擂响了兴国县种植杜鹃花的战鼓。
在能人的示范带动和政府的引导下,一批农民争相搭建大棚、引进花苗,投资种起了杜鹃花。短短数年,兴国县杜鹃花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目前,该县杜鹃花基地面积达5000亩,仅高兴镇的种植面积就达2000亩。
以规模闯市场
今年春节期间,高兴镇花农游育元卖出30多万盆杜鹃花,纯赚40多万元。他说:“多亏了协会销售渠道宽,信息灵通。在花卉协会的组织销售下,凡是与杜鹃花沾了边的农民都赚了个满钵。”
当初,为发挥花农的规模优势,高兴镇政府成立了花卉协会,将全镇分散的花农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统一收购销售、统一技术指导,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联合体,避免花农的恶性竞争。协会的成立使花农实现了订单种植,花农与协会签订合同,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均按照合同价收购,给花农吃下了“定心丸”,大大激发了他们种植杜鹃花的积极性,杜鹃花的产量质量迅速提高。该镇涌现出1800户农民从事杜鹃花种植,杜鹃花数量由2003年的3000盆发展到现在的940万盆,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
在市场竞争中,花农渐渐明白:“各自为战是不行的,必须联合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开拓市场。”花卉协会使大家拧成一股绳,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如今这支农民销售队伍正活跃在各大花卉市场,直接和买家见面洽谈,减少中间销售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兴国杜鹃花的市场竞争力,兴国杜鹃花的外销市场也从最初的福建拓展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树品牌赢信誉
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发扬了特别能跑市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花卉协会成员王南方深有感触地说。
练好内功,致力提高杜鹃花的质量。花卉协会专门聘请能人和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对花农进行知识培训,解决栽培的技术难题,有力地防治了“炭疽热”、“红蜘蛛虫灾”等常见的花病,还改良了杜鹃花的品种,使比利时杜鹃花具有“可人为调控随时开花、花型大、造型美观”等优点。
提升杜鹃花的市场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花卉协会在网上建立了专门的花卉网站,图文并茂地介绍杜鹃花,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通过网络订购。同时,花卉协会经常组织花农前往南昌、上海、杭州、广州、厦门、福州等地,参加各种形式的“花卉博览会”,并在会场设立展台,向全国各地客商宣传和推销兴国杜鹃花。去年,在江西省第二届花博会上,兴国杜鹃花荣获银奖,被评为“省花”。这给了花农充分展示产品和与客户双向交流的最好机会。
种花大户还适时拉长杜鹃花产业链,不仅种花卖花,还参与设计、建设各种艺术园圃、迎宾花缀、经典花景等园林工程,使杜鹃花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开拓了杜鹃花更广阔的市场前景。